“我家住在偏远山区,那里师资缺乏,所以我从小就想当一名老师,去教育家乡的学生,希望他们也能有所成就……”在本学期《课程与教学论》的第一堂课上,任课教师李文兵被这份承载着“乡村教师梦”的专业志向作业深深地感动了。这份作业的作者是王玲彬,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师范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
出生农村,让她从小就意识到教育的可贵;离开家乡,她一直挂念家乡的那群孩子;对于未来,她说:“如果可以,我更想回去,回去生我育我的家乡,做一名农村教师,尽我所能。”来自农村的王玲彬同学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教师梦”。
筑 梦
作为师范专业一名普通的大二学生,王玲彬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回去教育家乡的学生,让这些家庭困难的孩子长大以后能有所成就。
王玲彬来自金涵畲族乡濂坑村,小时候,看着老师在讲台上手执粉笔,听着黑板上的唰唰声,在懵懵懂懂间觉得做一个老师是多么让人向往的事。长大后,她选择了师范专业,并总会找机会回母校看看,可她发现学校里的老师越来越少了:“我那时候,每个老师大约上2~3个班,可现在,老师走了一个又一个……有时候这个班上课,另一个班就只能自习。现在音乐课、体育课全都变成了自习课,甚至由于缺乏英语老师,英语课一般由其他老师代上,课本也是一届一届传下来的。”
王玲彬当年的班主任谢碧丹还在,她说:“老师们都想往市里去,可是学校里剩下来的老师这么少,学生那么多,很多时候顾不到,只怕耽误了他们……”
也有孩子经常向王玲彬诉说:“老师走了,可我想学更好的知识……”她一面鼓励孩子说:“环境虽然很重要,但更要靠自己的努力。如果现在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努力改变自己。”一面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名教师。王玲彬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成为一名教师,做一个好人,善德足矣。”
织 梦
教育的梦想在体内生根发芽,王玲彬终于迈出了行动的第一步。中考后,她决定在自己的家中开设补习班,对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进行免费教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技能,又能帮助孩子们。
然而,有很多家长抱着怀疑的态度,并不愿将孩子送来。虽然有点受挫,但她并不妥协,“一次不行我就再去,既然决定做,就要努力做好”。
招收的孩子年龄段高低不齐,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都有,补习内容也涵盖了各项科目,包括复习、预习、指导暑期作业等。王玲彬必须作好极其明确的课表安排,从早上七点一直上到晚上九点,进行各年段的交替教学,控制每个年级段各教学2个小时左右。她感慨道:“那时候讲完一天的课,口干舌燥,一句话都不想说,就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
虽然补习条件并不好,闷热的“教室”内只有两台电风扇驱散着灼人的热气,但大家在一起学习、做游戏,都很快乐。
一个暑假下来,王玲彬瘦了十几斤,但是她觉得很值得。到现在补习班已连续办了四年。王玲彬认为生于斯、学于斯、教于斯、苦乐于斯,自己感到的是快乐与收获。同时,四年的补习班经历也让她感到在教师的旅途上自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逐 梦
上了大学,王玲彬开始独自打拼。通过半工半读,利用所有空余时间去做家教、发传单,以赚取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大学至今她没拿过家中一分钱,靠自己快节奏的打拼模式挤出一条生活下去的道路。
大一时,班长、学生干部和家教老师的多重身份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整日在学习和工作间周转。大二时,为了能让上高三的弟弟安心学习,王玲彬更加努力,接了六份家教,把省吃俭用留下来的钱都寄回家。
不幸的是,爷爷奶奶患上肺癌,难过之余,王玲彬只能拼命打工,希望多挣点钱,回家多看看爷爷奶奶。一有空回家,她也会和爷爷奶奶睡在一个房间,方便夜间照料。“她身上具备了很多‘真善美’的元素,善良、自立,对长辈孝顺,对家庭和社会都有很高的责任感。她的贫困让我们于心不忍,然而她所散发的正能量又会让我们很钦佩。”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健说。
为将学习和工作安排好,王玲彬每月都会制定一张计划表。表格上的一个个红勾,在她看来都是梦想前进的印记。为了适应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她还报考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并成功获得证书。现在,她还参与了 “香蕉皮黑色素摄取及其稳定性研究”的科研项目。
在班主任计兵老师眼中,玲彬是一个自律自立的好学生,面对生活的残酷,她坚持理想,向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踏实地迈进。在同学杨玉梅看来,王玲彬是一个非常尽职的人,虽然平时为了生计一直在奔波,但对班级的事情尽心尽力,有需要她的时候,她从未缺席。而且对于学习她也从不松懈,在学校里,图书馆、实验室是她的据点,不做家教的日子,你总能在这里找到她的身影。
谈到未来,王玲彬表示她要继续现在的生活节奏,找寻工作与学习的平衡。她说一定会坚持把补习班一直办下去,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她不奢望自己会给家乡以及家乡的孩子们带来多大变化,只希望自己可以给他们多一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