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16日,生命科学学院隆重召开南太湖学术交流暨省奖申报研讨会。南京大学朱俊杰教授(国家杰青)、天津工业大学周飞艨教授(国家千人、杰青)、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滨州医学院王晓艳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20余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院长王桦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王桦教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平台等概况,汇报了学院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因地制宜、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王桦教授也在致辞中强调了本次会议的意义:“我们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助力提升学院师生的科研创新和奖项申报能力与竞争力。”
在学术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通过专题报告、圆桌对话交流等形式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朱俊杰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生物传感技术的学术前沿动态;周飞艨教授则从生物微纳材料与智能器件的创新路径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陈令新研究员重点解析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体系的构建逻辑与技术突破;王晓艳教授结合典型案例讲述了污染物荧光传感分析的技术演进。在自由学术研讨阶段,与会师生着重围绕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科研范式转型路径等议题,与各位专家展开了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观点碰撞,特别在如何加强技术转化应用、做好跨学科团队协同创新等方面形成了富有建设性的研讨成果。
省奖申报专题研讨会上,专家团对王桦教授团队的省奖申报材料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指导。陈令新研究员认为“原创性科学发现是成功奖项申报的核心要素,既要注重高水平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更要彰显成果对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朱俊杰教授指出“引入社会效益第三方评估报告,可增强成果的说服力。”周飞艨教授对大家提出的“成果量化呈现”和“学科交叉创新”问题建议“建立可视化成果布局与对照体系,通过论文发表、专利授权、标准制定等多维度展现技术成果的价值。”。此外,与会专家还从奖项申报书的架构设计、创新点凝练、佐证材料组织等方面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本次会议创新了学术研讨与交流模式,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大家的科研创新潜能;王桦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未来学院将建立“专家智库-学科团队-青年教师”三级联动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体系,构建常态化的专家咨询指导体系,加快推进学院师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成效,借以助力学院在省部级以上奖项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